【临床应用】Narcotrend应用于舒适化医疗 提升麻醉质量
今后的医疗服务,毫无疑问会向舒适化的方向来发展,而这方面的发展,麻醉科毫无疑问将是主导学科。
——于布为
无痛分娩、无痛胃肠镜……太多的无痛技术让临床医疗对麻醉的依赖越来越强烈;而同时,在其他学科的光环下,麻醉学科的发展又似乎不那么重要,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人类对生理需求的忍耐力通常要远远低于对心理需求的忍耐力。人可以不听音乐,但不能不吃饭、喝水。人可以忍耐粗暴的服务态度,但很难忍耐开刀不给麻醉的痛苦。因而,在麻醉出现之前,外科手术都是在将病人捆绑、击晕、灌醉、以致放血造成休克后进行的,这种血淋淋的惨状是现代人很难想象的。直到160多年前麻醉的出现,才彻底改变了这种情况,让患者从此能够舒适、安静的接受手术。麻醉的发明,当之无愧的成为到20世纪末为止排名第4的改变人类命运的最伟大发明。
如今,人们已不再满足于麻醉仅仅与手术相伴,而是更多期盼从检查到治疗的整个医疗过程都能够在无痛中完成,乃至在精神层面上也要有尊严,此即于布为教授提出的“舒适化医疗”的内涵。从无痛分娩、无痛人流、无痛胃肠镜、无痛支气管镜乃至多种美容手术等,麻醉的应用已越来越普遍。
接受麻醉的手术患者从表面上看似乎都一样,但有的患者术中心率、血压波澜不惊,患者术后很舒服;而有的患者则像马拉松运动员一样,在术中经受着超快的心率和不停波动的血压,术后则疲劳不堪。因此,如何努力让患者达到理想麻醉状态是麻醉医生更高的追求。
——于布为
理想麻醉状态 提升麻醉质量
麻醉的含义是对创伤和手术完全无知觉,是一种意识消失的状态。而在乙醚麻醉时代之后,神经阻滞也成为了临床麻醉操作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通过阻断某一部位的神经传导或某些受体功能来实现麻醉的。两者的区别关键在于意识是否存在。于是新的问题出现了,其一是患者意识消失后,就真的不再感觉疼痛吗,那么术中伴随手术操作而波动的血压、心跳该如何解释?其二是如果患者仅仅通过阻滞不再感觉疼痛了,但术中意识清醒,该如何避免术中知晓和术后回忆对患者造成的伤害。更进一步说,到底该麻醉到什么深度、怎样麻醉,才能让患者术中血压心率都平平稳稳、术后能够舒舒服服,也没有可怕的回忆呢?这些问题一直是于布为教授所思考的问题。为此,他在多年临床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麻醉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创造性的提出了“理想麻醉状态”的理念。
如同美国著名麻醉科女医师Apgar制订的Apgar评分使得围产期的医护标准和新生儿出生质量不断提高一样,理想麻醉状态概念的提出,使得麻醉也可以借助新的监测手段,制订新的麻醉内在质量标准,从而使麻醉更为安全和舒适。
于布为教授所追求的理想麻醉状态是:针对不同手术操作,区别麻醉的不同成分来选择药物,使临床麻醉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能够保证对患者生理功能的干扰减到最小,使患者在自然舒适、近似睡眠的情况下接受麻醉手术。依据这一原则,他创新性的借助脑电麻醉镇静深度监测指数、血压等8个指标对这一概念进行了量化。使得以往很多被归为麻醉禁忌的患者安全平稳地度过了手术。由此可见,麻醉脑电意识深度监测在舒适化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是实现理想麻醉的重要手段。
引进Narcotrend可以排除手术操作对血压心率等常规监测方法中对麻醉深度的影响,单纯观察麻醉药物对病人的影响,所以Narcotrend为麻醉深度增添了一把尺度。
——于布为
Narcotrend麻醉脑电意识深度监测
正如于布为教授所指:到底该麻醉到什么深度,才能让患者术中血压心率都平平稳稳、术后能够舒舒服服,也没有可怕的回忆呢?
德国Narcotrend精确的麻醉脑电意识深度系统,通过采集头部任意位置的原始脑电,运用先进的滤波设置,消除伪迹干扰,并将脑电进行时域、频域分析,通过多元分类算法得到NT阶段(A-F)和NT指数(100-0),持续动态量化脑电及意识深度,配合EMG肌电指数共同用于围术期麻醉深度的量化、可视化监测,指导麻醉用药,避免术中知晓和麻醉过深。
同时Narcotrend良好的药物相关性、灵活的电极片位置及广泛的应用人群(可应用于0-150岁),使得Narcotrend可应用于全科手术,节省麻醉用药,实现理想麻醉,确保手术安全。
如今,应用Narcotrend提升麻醉质量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麻醉医生所接受和应用。随着这一理念的逐步普及和推广,已有越来越多的麻醉科医生,能够在面对各种危重、疑难、重大手术患者时从容自信,对患者的生命体征掌控自如,真正担负起了围手术期患者生命守护神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