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动态

【专家共识】规范气管拔管策略与方法,提高安全性

时间:2019-07-19

气管拔管不可轻视

无论是在麻醉手术室还是ICU,我们都可以看到部分患者作气管插管进行机械通气,他们或是因为手术全麻需要,或是为了使机体度过基础疾病所致的呼吸功能衰竭,为治疗创造条件。

在过去20余年,由于各国困难气道管理指南的发布和普及以及多种气道管理工具的不断出现与更新,气管插管相关并发症与死亡率得到明显降低。在《中国麻醉学指南与专家共识 (2014) 》中也同时指出:气管拔管虽然相关并发症大多轻微,但有些并发症可造成严重后果甚至死亡,是麻醉过程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阶段。

缺乏有效的气管拔管策略、对气管拔管的困难程度和风险评估不足以及气管拔管方案的失败是造成气管拔管相关并发症的常见原因。接下来将根据《气管导管拔管的专家共识》进行简单介绍,详细内容欢迎各位读者留言索取共识原文。

 

明确拔管流程,做好拔管评估

气管拔管主要分为:初步计划、拔管准备、实施拔管、拔管后处理四个阶段。

初步计划——应在麻醉诱导前制定,包括对气道和危险因素的评估。危险因素包括:困难气道患者(如病态肥胖、阻塞性睡眠暂停综合征以及饱胃患者等)、围手术期气道恶化、气道操作受限三大因素。除此之外,患者的整体情况也需要引起关注。

拔管准备——检查并优化气管拔管条件,选择气道和全身情况的最佳时机,以降低气管拔管风险,减少并发症。其中包括对上呼吸道、喉、下呼吸道和胃胀气的评价及优化,准备与插管时相同水平的监护、设备及助手。另外,与外科医生的重复沟通也是拔管安全的重要保障。

实施拔管——需要注意建立充分的氧储备;选用适合患者的拔管体位;吸引去除口咽部分泌物;保持一定的呼气末正压及肺活量呼吸等肺复张措施等。拔管后的目标是保证患者维持有效的通气,避免气道刺激。

拔管后处理——从人员配置、术后监测设备、镇痛等方面进行持续管理、监测,预防拔管后并发症的发生。

气管导管拔管流程图


Narotrend可参考指导气管插、拔管

德国Narcotrend麻醉/脑电意识深度监测系统可通过实时监测患者脑电波,通过分析计算得到指示患者麻醉深度的六个阶段、15个亚级,清晰的麻醉分级有助于临床精确判断患者的麻醉深度状态,对患者麻醉效果进行可视化评估。精准选择合适的气管插管和拔管的时机,降低气管插管和拔管的风险,保障手术安全。

Narcotrend麻醉深度监测分级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