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的无创PPV液体管理】降低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
发表时间:2019-10-25 点击:75
围手术期液体管理至关重要,积极有效的液体管理能保证机体充足的循环血容量,改善组织及器官灌注,促进组织及器官功能恢复。补液量的多少还与术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密切相关。
大量研究表明,在机械通气条件下,动态前负荷参数脉压差变异度PPV可准确评估患者的容量状态及容量反应性。今年8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科专家团队,发表了利用奥地利CNAP无创PPV进行GDFT(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改善氧合,降低PPCs(术后肺部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的研究报告。
.png)
方法 选择2017年8月至2018年11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择期行胸腔镜肺实质切除患者17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标准血流动力学管理组 (C组) 57例、低PPV组 (G1组) 57例及高PPV组 (G2组) 57例。C组根据中心静脉压 (CVP)、心率(HR)、尿量指导输液;G1组以低PPV (3%≤PPV≤6%) 为目标指导输液;G2组以高PPV (10%≤PPV≤13%) 为目标指导输液。比较3组患者各时间点血流动力学、液体出入量、术后1周肺部并发症 (PPCs)、术后肺功能、住院时间等差异。
结果 3组患者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PaCO2) 在不同时间点有随分组变化的趋势,分组效应有统计学意义 (P<0.05),时间效应及交互效应无统计学意义(P>0.05),G1组、G2组术中各时间点PaCO2更稳定,优于C组。C组、G1组、G2组患者术后1周术后肺部并发症(PPCs)发生率分别为35.09%、14.04%和28.07%,3组患者PPCs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6.855,P=0.032)。C组、G1组、G2组住院时间分别为 (14.56±5.52)d、(11.42±3.83)d、(12.91±3.77)d,G1组患者住院时间与C组、G2组患者相比明显缩短(P<0.05)。结论 胸腔镜下肺切除术中运用GDFT时,以低PPV为目标的液体输注方案为好,能够改善氧合,降低PPCs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有利于预后。
.jpg)
2011年液体治疗领域,来自7个国家,72名受邀者,14名研究代表参加围术期液体治疗会议,并组成国际优化液体管理小组(International Fluid Optimization Group,FOG),并在2015年形成专家共识,即《2015国际FOG共识声明:围术期液体治疗》,同年,该共识发表在Perioper Med杂志上。该共识中依据上述72位研究者近三年的162篇在手术室及ICU中不同液体复苏文章,提出有依据的建议和个体化的目标导向液体治疗路径,如下图所示。路径中,首先观察PPV的数值(临界值为13%),PPV>13%,则需补液;PPV<13%,则再观察CI数值(临界值为2.5L/min/m2),CI<2.5,则考虑给强心药,CI>2.5则再观察MAP数值(临界值为65mmHg),MAP<65mmHg则考虑给血管加压药;MAP>65mmHg,则每隔15分钟再重新评估一次。
.jpg)
.png)
奥地利原装进口的CNAP无创、操作简便、无一次性专用耗材,目标导向液体治疗方案相关参数齐全(提供连续无创血压BP、连续无创CO、连续无创PPV/SVV、以及SVR等15个参数),方便临床常规进行低成本的液体优化及个体化目标导向治疗策略的制定,从而降低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它可以在1分钟内安装好,90秒内(相当迅速!)就可监测到心输出量、血管外周阻力、连续每搏血压等核心的血流动力学参数。